顿巴斯武装,或称东乌武装,其实并不具备单一的组织形态豪瑞优配,而是由两大独立力量构成:顿涅茨克武装与卢甘斯克武装。
在俄乌战争爆发前,顿涅茨克武装实际控制的地区人口被估计在180万至220万人之间,而该地区的常备兵力大约为2万人。顿军的结构较为复杂,各个部队来源多样,经过多次整编后,最终成为了第1军(卢甘斯克武装则为第2军),但其下属的旅团、营、独立部队的编制依旧繁杂。已知的有第1摩步旅、第3摩步旅、第5摩步旅、第9海步团、第11摩步团、第100摩步旅,以及一些诸如索马里营、斯巴达营、柴油机营、国际旅等非正规部队,还有独立的炮兵、坦克、特战、工兵等单位。
顿军的装备十分复杂,既包括一些从乌军手中缴获的武器,也有从俄军调拨的老旧装备,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新型装备。因此,顿军的装备种类繁多,且某些动员兵的装备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古董级别。尽管其单兵装具明显带有俄式特征,但在细节上又显示出不小的杂乱和老化。
展开剩余81%在指挥结构上,顿军基本上是处于俄军的统一指挥之下,俄军中一些中高层军官直接参与了顿军的指挥工作。考虑到顿军实际控制约200万人口,拥有2万名常备军,这样的兵力在长期的战斗消耗下已显得相对薄弱。尽管如此,顿军仍在俄乌开战后进行过高度动员,实际兵力很可能翻倍,但由于动员兵缺乏足够的训练和经验,其战力显然无法与常备军的老兵相提并论。
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些呢?因为战争的本质不仅仅是战略规划,它更关乎大量的兵员、装备、弹药和补给的消耗。随着兵力和装备的逐步消耗,军队的进攻能力逐渐丧失,直到最终连防守能力也难以维持豪瑞优配,若进一步损失,军队便会崩溃。战争归根结底就是一场消耗战,谁能以更高效的方式消耗敌方,谁就能胜利。
在2022年2月24日俄乌开战时,俄军最初的预期是通过全面的攻势,迫使乌军崩溃。然而,顿军的实际表现与预期略有不同:顿军发动了全线攻击,但并未投入太多的力量。这种策略虽然看似保守,但却避免了因冒进而遭遇更大损失的风险。到开战的第一周,顿军报告了77人阵亡,406人受伤,总伤亡达到483人。战果是成功突破乌军南部防线,并与从克里米亚北上的俄军即将合围马里乌波尔。尽管顿军的战损相对可控,但突破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战斗力,更是俄军自克里米亚北上后对乌军南部防线造成了巨大压力,迫使一部分乌军撤退至马里乌波尔。
在顿涅茨克正面的战线,顿军没有遭遇太大挑战,因此也没有在这一方向上取得显著进展。开战初期信息相对混乱,但随着交战的推进(至3月2日),双方的战况逐渐明晰。乌军意识到俄军并未投入太多兵力,开始稳固防线,而俄军由于冒进而遭遇较大损失(实际战损远超官方统计的2000人),也开始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。顿军则利用有限的兵力,在南部突破乌军防线,向马里乌波尔进发,同时向顿州中部推进,争夺关键地带。
进入第二周(3月4日至3月10日),顿军伤亡增加,阵亡122人,负伤638人,总伤亡达到760人。伤亡的增加意味着顿军遭遇了更强的反击。那么,顿军应该如何部署兵力?是加强正面进攻,还是继续向顿州中部渗透,抑或将精力集中在消化南部的马里乌波尔?最终,顿军决定先吞下眼前的马里乌波尔这一“硬骨头”。
马里乌波尔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,它不仅是顿巴斯地区乌军的最大城市,还掌握着亚速海沿岸的交通枢纽,是乌军在南线的最大防线。如果马里乌波尔不能攻下,顿军进攻其他地区将面临巨大的补给和战术瓶颈。
然而,马里乌波尔的围攻并非轻松任务。从3月11日开始,顿军、俄军和车臣武装联合对马里乌波尔展开围攻,阵亡人数迅速上升。进入攻城战的前6周,顿军伤亡累计达到5908人,其中大部分发生在马里乌波尔的攻城战中。这一阶段,顿军的伤亡总数超过7000人,占兵力的三分之一。尽管如此,顿军依然成功占领了马里乌波尔市区,并迫使乌军第36海军陆战旅投降,剩余的乌军则被压缩到亚速钢铁厂内。
随后的围困阶段,顿军的伤亡有所减少,因为围困战虽然持久,但相比强攻,伤亡较少。此时,顿军进入相对静止的阶段,并开始重新评估下一步行动。尽管在这段时间内伤亡减少,顿军的兵力仍然在逐步消耗。尤其是老兵的伤员较多,虽然大部分伤员都能恢复归队,但仍然需要时间和后勤补给来确保战斗力。
到5月下旬,随着卢甘斯克战场的战事逐步结束,顿军终于开始调整战术,准备迎接新的挑战。然而,长期的战斗使得顿军的兵员消耗巨大。到了6月,顿军的伤亡已接近1万,其中大部分是常备老兵。为了确保战斗力,顿军开始加强补给线和后勤支持,进行休整,等待兵员和装备的恢复。
总的来说,顿军的伤亡情况呈现出较大的波动。最初的几个月,顿军的伤亡较重,接近1万人的伤亡,其中大多数为经验丰富的老兵。但随着战斗逐渐进入稳定阶段,伤亡数逐渐下降,尤其是在6月到7月期间,伤亡已显著减少。通过加强后勤保障和兵员训练,顿军逐渐恢复了足够的战斗力,为下一阶段的战斗做好准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